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88|回复: 0

横断山脉:中国水资源的命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4 14: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图为横断山脉中的大渡河)

中国古代先哲很早就认识到影响或决定自然生态环境的八大要素:天(包含时间)、地(包括空间)、水、火、风、雷、山、泽。其中,风不仅指自然界的空气流动,它在古人的眼里还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风又代表着所有的生命物,因为古人相信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与风密切相关(实际上是风确实在传输生物的遗传基因,并承担水汽、温度的调节,同时还输送氧气、二氧化碳等营养物质);其次,风与地(包括地形地貌)、水(包括各种形态的水)、火(包括各种燃烧现象和化学反应)的关系极为密切,并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此笔者曾写过一篇《风的文化内涵》)。事实上,上述八大要素可以归结为四类,即天(包括风、雷)、地(包括山、泽)、水、火,而抽象的天往往是由风来代表的。不过,本文关注的是中国的水资源与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问题,并涉及到一种可以称之为地形(包括自然地形和人造地形)风水学或空间水资源学的理论。

众所周知,地球本应当称为“水球”,因为地球表面积的70%都是水,只是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而习惯称为地球。我们知道,水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它既是一切生物的基本成分,又是一种有着广泛用途的资源;与此同时,水还是一种可以用气态、液态、固态、生物态(生物体内)、化合态(非生物结构内)为存在方式的物质,这种性质使它具有多样多变的流动性。事实上,水在地球上始终处于不停的流动和变动之中,在海洋与陆地的流动被称为水汽大循环,在陆地内的流动被称为水汽小循环;而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则与上述两种水汽循环有关,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水汽循环呢?

首先,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决定着水汽循环的基本格局:公转在改变着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季节(具有周期性)以及不同纬度的温差(具有普适性),这种温差是风的动力源泉以及水循环的动力源泉(还涉及到重力),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赤道地区与两极地区之间的大气流动;而地球本身的自西向东自转,则形成了大气(特别是高层大气)的自西向东流动,并成为相当稳定的大气环流。

其次,陆地的地形地貌、海岸线的地形地貌、洋底的地形地貌,它们决定着水汽循环的具体结果,即什么地方的水资源究竟是什么状况。具体来说,陆地的地形地貌,决定着10000米以下的大气流动方向和过程,而水汽主要存在于10000米以下的空气中(一般来说,海拔越低则水汽含量越高);至于海岸线的地形地貌、洋底的地形地貌,则决定着洋流的流动方向和过程,而不同温度的洋
流又深刻地影响着相关陆地的气候。

第三,其他因素也在影响着地球的水汽循环。太阳的活动直接影响着地球生态圈的状况,太阳系内的星体以及太阳系外的星体变化亦或多或少影响着地球;天外星体撞击地球,其影响与规模有关,严重时甚至造成灾难性的生物灭绝(我们祖先记忆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即一次天外星体撞击地球事件);火山爆发,其热量和火山灰的分布都能够影响部分地球生态圈的状况;地表的物体性质(热容量、反光率等),可以改变当地的气候;动物的迁徙、森林火灾的发生,这些现象也可以改变当地的气候。

第四,人类的活动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或改变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当然也包括水汽循环的流向和降水的分布。笔者愿意特别指出的是,人造的地形地貌,已经成为大自然地形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万里长城、大运河都是一种新的地形地貌构成,它们同样在改变着水汽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可惜长期以来被科学家忽视,至今仍然没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时至今日,人类活动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上至臭氧层的破坏(包括烟尘、飞机尾气对大气成分的改变),下至大面积植被的改变(农作物种植、森林砍伐等),更不用说大量能源的消耗了。与此同时,几乎遍地开花的城市高层建筑、道路、矿山、水库及其大坝等等人造地形,它们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作用,再也不应当被人们忽视了。

对于我国来说,陆地的水资源(除了深层地下水,它们属于地质矿物)同样来源于海洋,至于究竟有多少水资源分别来自太平洋,或者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国内尚无人完成研究(郭远珍先生在1998年湖南科技出版社《水科学与水资源》一书中指出,亚洲水汽年平均来自大陆864立方千米,来自太平洋13000立方千米,来自印度洋17900立方千米,来自大西洋3300立方千米,来自北冰洋5500立方千米)。笔者估计,新疆地区的水资源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输送,其中天山山脉的迎风面留下了总水汽量的90%以上(高山上的积雪实际上也来自于海洋的水汽)。内蒙古地区(特别是北部和东部)和东北三省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北冰洋和东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当南太平洋的热带风暴北上时,也会向上述地区输送一定的水汽量。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水资源部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输送,部分来自长江上游地区的水汽转移。西南地区(云、贵、川、藏和广西),水资源主要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以及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输送,以及黄河上游的水汽转移。黄土高原以及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南部、内蒙古南部)的水资源主要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少部分则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受阻于秦岭、大巴山等东西向大山脉)。

俗话说,水有水道,云有云路。那么,哪里是中国水资源的命脉呢?它就是位于我国西南的横断山脉大峡谷。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高的山脉,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们乃是大气环流中水汽通道的天然屏障。幸运的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有着许许多多又深又宽又长的大峡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喜马拉雅大峡谷和横断山脉大峡谷。事实上,正是喜马拉雅大峡谷为青藏高原腹地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水汽,而诸多条南北向的横断山脉大峡谷则源源不断地把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到我国的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并在自西向东的高层大气环流的带动下转移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据此,我们有理由推测,我国水资源的一半以上都是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丁一江先生指出,在7月份,中国大陆的南方,67%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30%的水汽来自中国南海。参阅1994年气象出版社《亚洲季风》一书),而其主要通道就是横断山脉大峡谷。而且,孟加拉湾的喇叭口地形的尖角正好对着我国的西部地区,印度洋的水汽经由喇叭口的汇集更有力量深入到我国的西部腹地(其动力主要是赤道与两极的大气环流,以及水汽的扩散效应)。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说其他地区的什么地形地貌是中国的水资源命脉呢?这是因为,所谓“命脉”具有咽喉要道的意思,我国其他的地形地貌虽然也决定着相关地区的水资源形成,但是它们都不具有全局性的咽喉要道作用。例如,汉水的峡谷河道(任何大江大川所经由的峡谷都是重要的水汽通道),乃是太平洋水汽向秦岭地区和秦岭以北地区输送的重要通道,其作用固然重要,但影响仍然是局部的。

细心观察中央电视台气象预报图的人,一定会注意到我国西南地区上空的水汽活动非常频繁,而其分布范围则正好在横断山脉地区的上空,并顺着横断山脉大峡谷的走势向北延伸,其水汽则渗透到黄河上游或更北的地方;这些水汽在黄河上游及其周边地区不断聚集,遇到北方来的冷空气就能形成降水;上述降水云气在自西向东的大气环流的推动下,我国北方便会发生一次自西向东的降水过程。事实上,我国北方的降水主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其水资源的贡献则主要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和南太平洋的水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称横断山脉大峡谷是我国水资源的命脉。因此,如果在横断山脉大峡谷地区修建水库,那么这些水库的大坝,势必成为阻挡南来水汽向北输送的新的人造障碍,并严重地减少我国水资源的总量,特别是西北地区以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水资源总量,并进一步加剧上述地区的荒漠化。令人不安的是,我国的水利部门和西南地区的行政部门,已经并正在增加横断山脉大峡谷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他们对“横断山脉大峡谷是中国水资源的命脉”毫无认识,不知道水库大坝对水资源存在着破坏效应,而且也不大想了解有关的科学新知识;这种情况就象当年的伐木者,不到森林被伐尽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时,不肯回头一样。

不过,从水资源命脉角度来说,横断山脉大峡谷也有天然的不足之处。一是它们的南端还缺少正对孟加拉湾的峡谷,如果能够人工开辟若干新的峡谷,那么便可以形成新的水汽通道,把来自孟加拉湾的更多水汽引导到我国腹地来。二是它们的北端被东西向的巴颜客拉山阻挡,大量的水汽不能够跨越巴颜客拉山输送到黄河上游地区,而是滞留在长江上游地区,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洪水泛滥的威胁;但是,如果我们在巴颜客拉山的若干适宜地点,人工开辟新的峡谷并形成新的水汽通道,那么就跨越引导更多的水汽穿越巴颜客拉山并抵达黄河上游及其以北的地区,为水资源极度匮乏的西北地区和黄土高原送去相当可观的降水(这种方法属于气象水利高科技,亦可称为大气环流导向工程,或空中南水北调工程;它涉及到人工地形与水资源、气象等关系问题,尚需要科研立项,进行深入的研究),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就有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考察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传来的消息不容令人乐观,因为三江源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在恶化。笔者认为其原因与横断山脉大峡谷的水汽通道效率降低有关,而解决的办法也在于如何恢复或增加横断山脉大峡谷的水汽输送量。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资源最匮乏的13个国家之一,水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大气环流导向工程,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而中国在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亦系此——横断山脉大峡谷水汽通道的良性演进;因为横断山脉大峡谷不仅是我国水资源的命脉,也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命脉。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4-19 16: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