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04|回复: 0

汶川地震灾后地理调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5 14: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日报记者:刘若辰 黄里 编辑:周小林


  把旅游业作为灾区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恢复重建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恢复市场信心,重塑四川旅游形象。——摘自四川日报7月21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议研究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文人说:“自古诗人例到蜀。”
  游人说:“天下山水在于蜀。”
  两种说法,或许来自同一个缘由:四川山水魅力无穷。古有四大名山“秀、雄、险、幽”天下称绝,今有5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驰誉全球……
  遇震之后,美景是否依旧?“四川游”应怎样发展?本报特意约请了几位地质、生物学家座谈,从各自的独特视野,共商四川旅游的未来之路。


  震后山河生机勃勃
  世上最美的风光多在地震带上

  [事例]
  “龙门山的旅游是不是放弃?”“我们景区是不是要关闭四五年?”
  地震之后,成都理工大学的著名地质专家刘兴诗常常接到这样的请教电话。面对这些问题,这位77岁的老人只有一个回答:“完全不必这样悲观。只要政策到位、资金到位,明年龙门山各景区就可陆续开张。”
  随身带着一只罗盘,穿上一身红衣以便于急难时搜救者发现目标,根本不带助手,这位老学者跟着向导4次深入已山崩地裂的龙门山银厂沟景区。就在满目疮痍中,他却找到了信心:沿着北东方向的断裂带,山体滑坡严重,但地震波在垂直于此的方向上急速衰减,几百米之外仍是郁郁青山。

  [观点]
  特大地震百年不遇,四川风景美丽依旧!熟悉地质的诸位专家,以独特的慧眼,从震后山河中看出了蓬勃生机。
  “龙门山将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四川省科技顾问团专家陈茂勋教授自信地说,要以国际视野来看“四川游”。未来龙门山的旅游,将牢牢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为什么世界瞩目?因为汶川这一地名,已因特大地震而为全世界知晓;更因这一次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是地壳运动史上颇为壮观的一笔,是当今全世界的地质研究者难得一见的内陆造山运动的顶级事件。
  陈茂勋娓娓道来:众所周知,地壳运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造洋,如印度洋、大西洋至今仍每年扩张;一类是造山,比如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雄奇高峰。造山这一类中,最易被世人忽视同时也最具研究潜力的,就是陆内板块的推覆造山运动,而龙门山断裂带正是陆内造山运动的一个绝佳样板!
  “龙门山原来的隆起速度每年约一点五厘米,但在这次大地震中却一下子隆起五百多厘米,原本几百年的历程浓缩在一瞬间完成,真是绝好的观察对象。龙门山,应该从国家级地质公园升格成世界级地质公园!”陈茂勋激动地说。
  或有疑虑:地震断裂带上能不能开发旅游?对此有专业眼光的回答:世上最美的风光,大都在地壳活动激烈的地震带上!正是地壳运动,形成了诸多奇峰及裂谷,瑞士阿尔卑斯山采尔马特山区、尼泊尔安纳普尔那地区、我国台湾的中央山脉等,都是世界著名的高端山地旅游景区,都在地震带上。
  龙门山除了是一个地震断裂带上的地质奇观,同时也是北半球重要的山地云雾雨林带之一,多雾多雨,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藏羌民族文化,黄龙九寨的自然风光,都江堰的水文化传承……无不令人迷醉。
  “龙门山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科学教育基地。”陈茂勋说,堰塞湖就是新生成的地质景观,还有“龙门山地震带”这一轰动世界的新标签。谁能说龙门山不能成为下一个阿尔卑斯?
  刘兴诗教授四进银厂沟,面对消失的瀑布和景点,同样认为发展山地旅游大有可为:“不就是个瀑布么?它没了,我们的森林资源还在,我们的良好气候环境还在,而地质变化本身又生成了新的景观,怕什么!”
  刘兴诗说,旅游开发思路的转变,才是未来我们的政府和开发商需要思考的问题。“过去银厂沟风景区随意分割缺乏科学规划,还有一些建筑物位于断裂带危险处……今后开发会更注重科学有序,只要思路正确,资金到位,两年时间就可以美景重现。”

  [借鉴]
  可能很多人都对一个广告片印象深刻:几个年轻人在美丽雪山下,开怀畅饮,享受人生。背景中的那片洒满阳光的绵延雪山,就是世界各地游客向往的阿尔卑斯山——它正是地壳运动给人类的丰厚馈赠。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安纳普尔那地区,因高山耸峙、地貌独特而发展高端山地旅游,一年要接待数万外国徒步游客,占其全国接待的外国徒步游客的一半以上。

  “五环模式”或可借鉴
  永远保持原汁原味的独特风貌

  [事例]
  一个久居映秀的村民,在地震之后终于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经商。他乐滋滋地告诉记者,震后他没田地可种了,成天琢磨来琢磨去,终于发现有那么多汇聚于映秀的人们,每天需要那么多有关吃喝拉撒的生活必需品!他开了一个小摊,每天营业额居然上万元,收入比他原来从事农业可多得天远了!记者有些担心地问:那救灾的人群离去后呢?得到一个响亮的回答:卖给游客嘛!

  [观点]
  在陈茂勋教授眼中,这位山区农民自觉的“工作方向调整”,正契合他所认同的一种山地景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一退二限三进”。
  陈茂勋说,所谓“一退二限三进”,就是在山地景区及周边相关地段,要让第一产业农业退下来,同时限制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把服务业与旅游业发展起来。这样,用山地旅游取代山地农业,永葆青山绿水,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发山区旅游资源,这是很多川商的共识。早在地震之前,记者在茂县采访时就了解到,已有开发商在着手打造地震灾害主题公园。但地震一来,他们反而不敢动了,担心“地震带上修建旅游设施风险大不大?”
  陈茂勋说,这样的担心绝无必要。他笑着讲了一件小事:“我的儿子在日本讲学,讲着讲着地震了,就想往外跑。但所有听课者都没有动。他们早就对地震习以为常,并对公共建筑的质量十分信赖,力请老师继续上课。”
  所以,根据国外的众多经验,地震带上建设景区并不难:根据地壳的稳定性、地基的稳定性为建筑选址,同时保证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抗震性,完善公共避难场所……游客自然不再“谈震色变”。
  为了让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并行不悖,在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操作上,我国的常见做法是安排三个环状结构:核心区、保护区、缓冲区。不过陈茂勋表示,更易操作、国际上更通行的,是美国和加拿大提出的“五环模式”。所谓“五环”,就是将旅游目的地划分为绝对保护区、原野区、自然环境区域、生态旅游区、服务管理区五个大环状区域,一层套一层。在最核心的中间,绝对保护区、原野区保持着原生状态,而人们到“内环”参观后,必须退回到最外层的服务管理区居住。
  这样一来,即便是地震断裂带上建景区,但实际上游客的居所及诸多人工建筑物都在几十公里之外,遇震时所可能遭受的危害也会较轻。
  一个好榜样是加拿大的乡村遗址公园,在那里,游人亲历150年前的田园风光,表演者用古老的方式耕作、酿酒,古庄园等历史遗迹保存完好,让人心境澄明。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些体验别样生活的胜地虽然开放,却并不提供住宿。为了保持其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那些乡村生活场景中的农家人,在下班之后也要回到90公里外的渥太华。陈教授由此建议,四川的乡村旅游应该向更有体验性、更独特的新型旅游转变。“这种旅游新模式,雅安、都江堰等地都可以尝试。”

  [借鉴]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世界闻名。虽然每年数百万游客趋之若鹜,但真正能下到峡谷里重要核心地带的人不会超过百分之五。为了满足旅游需要,以巨资打造出一个空中平台,花25美元,只能上去看20分钟,每次20人。最近的游客住地——也就是 “五环模式”的服务管理区,修建在60公里外。正因如此,科罗拉多大峡谷至今保持着最原始的风貌。

  “少打扰”和“急不得”
  大自然自身拥有强大恢复能力

  [事例]
  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学家印开蒲把同一处地方相隔百年的两张照片,打印在同一张纸上给大家看。它就是四川茂县的著名旅游地叠溪。照片上是同一个山体,取景地相同,却是迥异的景象:1910年,英国博物学家威尔逊的镜头记录下来的山体,大面积的黄土层上罕有植被。2007年,印开蒲在同一位置拍摄下来的山体,却是林木葱茏。

  [观点]
  大自然的异动,有它自身的恢复过程。
  正是在茂县的叠溪,1933年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周边山体大面积滑坡,植被消失殆尽。然而,70年过去,照片上的叠溪绿意盎然,再一次展示了大自然的顽强生命力。
  这一次汶川特大地震,专家们相信大自然同样可以实现自身修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天斌教授说,他多次深入重灾区实地考察,发现许多灾区居民所说的“地震使两山合拢”等说法,其实并不准确,那些只是规模较大的塌方,仍属于山河表层的地质环境变化。
  依赖大自然本身的恢复能力,也就是印开蒲说的“少打扰”和“急不得”。
  龙门山地形复杂,200万年来受第四纪冰川影响很小,所以保存下来大熊猫、珙桐等很多珍稀物种,是世界著名的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地震之后一些山体破碎,一些地方植被破坏,于是有当地人积极考虑植树造林。对此印开蒲善意提醒:“不要性急,不要过多引入外来物种。”
  印开蒲说,日本落叶松、巨桉等,是我们过去引进比较多的品种,但这种行为应该慎重。如果草的种类变了,林的种类变了,当地的植物环境自会因之而变,生存的动物也因之而变……还能保存原来的生物环境与特色吗?“过多地引入外来物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可能带来比地震更大的后期灾害。”所以,他建议不要着急开展大面积人工造林,要相信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
  李天斌也郑重指出,“人地协调”是景区重建中所必须遵守的,不必一心去改变大自然留下的奇观。
  陈茂勋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由于龙门山的一些山体、河流都发生了变化,道路损坏严重,出于保护环境和安全考虑,景区内应该以索道代替景观道路,在景区外的交通建设中也应以隧道为主。
  “压垮的桥,我们要原址重修;失去的景点我们可以照图纸再来。”当银厂沟一位景区管理者说出这番话时,刘兴诗一口否定了它:地质变化是自然变化,龙门山本来就是地质公园,对重建来说,按照其变化后的地貌重新规划,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在震后一个多月的北川县城,已经有记者拍到了重生的照片:新的玉米苗从废墟上生长起来。
  它是否寓意着,大自然自己也会在灾难中苏醒?

  [借鉴]
  为了“不打扰”自然环境,瑞士关闭了两条从阿尔卑斯山上翻越的公路,投票选择了打通30多公里隧道连接瑞士与意大利的计划。
  加拿大的多伦多本来想新建一个机场,选址在安大略湖一个小岛上。但在开工建设、实施爆破的过程中,发现邻近区域的120多种鸟类和140多种鱼类在人类“打扰”后都消失了。最终政府承担了上亿美元的损失,停止了这一破坏生态的建设项目。

  关注大熊猫的繁衍危机
  打造“熊猫品牌”迎来新机会

  [事例]
  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多日,已经转移到很安全的地方昆明,大熊猫“思嘉”“美茜”“芊芊”在听到打雷时还是忍不住战栗,往隐蔽的地方躲藏。对野外生存的大熊猫,这次特大地震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观点]
  在龙门山地区,自然保护区大概有十多个,也是保护大熊猫最集中的地带。王朗、小河沟、小寨子、宝鼎沟、白水河、卧龙均不同程度受损,卧龙大熊猫基地受到破坏。
  更让人担忧的还不止于此。据熊猫专家胡锦矗教授等人的研究,四川岷山地区大熊猫主要有两大种群,A种群约400多只,成都附近的B种群只有60多只,主要聚居在龙门山一带。原来的岷山地区的大熊猫栖息地,早已面临着因道路、人工造林等因素而割裂开来的问题,不利于种群的交流繁衍。如今,由于特大地震带来的地质变化,更使得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尤其是位于地震区的B种群,这次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更为严重。
  根据生物遗传学研究的结论,一个动物种群要想正常繁衍,不因近亲繁殖而种群退化,必须保持有60只个体以上。而成都附近的熊猫B种群,原本就只有60多只,在正常繁衍的最低限之上徘徊,如今栖息地因地震加大了破坏和被分割,景况堪忧。因此,我们在进行灾区恢复重建时,不要忘记对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关注,尤其是它们的栖息地恢复问题。
  说起心爱的大熊猫,印开蒲有些激动:目前虽然还没有发现野生大熊猫死亡,但应当迅速做大熊猫震后的保护性调查。大熊猫是大自然给四川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龙门山品牌中的活宝藏,必须悉心保护!
  陈茂勋也大声疾呼要更加打造好 “熊猫品牌”,把四川是“熊猫家园”这一名声在世界上唱得更响。他说,公认的“中国名片”有三张:长城、兵马俑、大熊猫。相比之下,四川的“熊猫品牌”的打造力度仍显薄弱。当外国爱好大熊猫的朋友以各种招数打“熊猫牌”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地震之后,在全世界关注大熊猫的热切目光中,我们能不能乘势而上,做得更好呢?比如,“建一个熊猫主题公园,建一个野生熊猫放养园”。陈茂勋说:“主题公园将既是养殖和科研基地,也是龙门山旅游的一大亮点。”

  [借鉴]
  当中国的飞机上还只是羞羞答答标注了一个小小的熊猫肖像时,日本的航空公司已经大大方方推出了特别涂装的“飞天熊猫”客机,机身绘有熊猫图案,飞机内的餐具、坐椅、靠枕以及空姐服装上都印上了可爱的熊猫图案。世界各国以熊猫为题材创造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好莱坞今年更拍出《功夫熊猫》,全球热映。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3-29 01: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