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友多

呼吁建立“汶川大地震博物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14: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选址工作启动

     温家宝总理22日重返北川再去考察时,提出将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予以保留,修建地震博物馆。建地震遗址博物馆主要意义在于为研究地质构造、预防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纪念亡灵,警示后人。
   5月25日,中规院李晓江院长带领地质、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规划专家一行7人,在省政府驻绵城市规划督察员杜明垓同志的陪同下,深入北川县城踏勘。随行专家与北川县当地政府就北川地震灾害后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当前工作进行了研究,就拟定建设的“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选址进行科学论证。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19: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构建“地震博物馆”引发讨论 冠“中国”二字须审核

2008年05月28日 10:46:27  来源:法制日报  记者 席锋宇

       灾难过后,一种超越灾难的精神能够带领我们不断前进。地震博物馆正是这样的精神载体,它不仅仅是建立在一堆废墟之上,它还存在于人们的内心里,不会随时光流逝而湮灭。
       然而,在达成构建地震博物馆的共识之后,怎样建设一座博物馆、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博物馆,仍然有许多非常具体的工作要做。

        国家保护典型地震遗址遗迹有法可依
        是否冠“中国”二字须经有关部门审核

        满目疮痍的大山和几乎夷为平地的县城。这就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在地震之后带给所有人的震撼和疼痛。
         5月22日,再赴灾区的温家宝总理站在龙门山半坡回望北川县城,神情凝重地对当地的干部说:“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当天,绵阳市有关方面向全球发出紧急倡议,征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方案和地震博物馆策划设计方案。倡议书说,希望全球有关地质、科普、旅游、文物、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及广大网民,为保留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实物见证,贡献智慧。
        5月25日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率一支专家团队赶赴四川。除了现场勘查四川省境内诸多因大地震损毁的文物古建筑,童明康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为北川建地震博物馆一事做考察。
       与此同时,围绕地震博物馆的各种讨论也开始升温。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北川县建县1400多年,是我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是传说中的“大禹故里”。县城处于一条山谷里,两边是巍峨连绵的青山,碧绿的湔江宛若绸带穿城而过,把北川分成了新旧两城。如同中国许多身处青山绿水中的小城一样,曾经的北川秀丽、宁静、祥和。然而,这一切美好都止于5月12日14时28分。
       杨德飚,38岁,北川人。在山西打工的他逃过了这一劫难。地震后,他在大山里走了整整一天,才回到原来的“家”———大山脚下一所倒塌的老屋子。在废墟上,他独自坐了一夜。
       儿子受伤住院,妻子被掩埋在废墟中再也没有出来。“以后可能再也来不了这里了,我要再陪陪她。”杨德飚说。
       临走前,杨德飚清理出几张和妻子的合影,还清理出一本邮册,那是2003年国务院批准北川为羌族自治县的纪念邮册。“北川被毁了,家也没了,这些都是个纪念。”
       的确,在北川生活的每个人都无法从情感上割舍这片土地,全国人民也无法忘记在汶川大地震中消失的人和城。所以,构建地震博物馆的设想一经提出,就得到许多人的认可。
       一位重庆市民说:“老北川县城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泪水和无奈,把它建成一个地质灾害博物馆吧,缅怀死难的亲人,给活着的人时刻敲响警钟。”
       北川县羌族博物馆副馆长陈世琼在地震中失去了母亲和孩子,筹建地震博物馆成了他现在最大的希望:“这是对我亲人最好的纪念,对所有遇难亡灵的最好纪念。”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对那场地震的恐怖有深刻的感触。因此,对于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他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他说,建立一座博物馆首先是要见证这一灾害的巨大破坏力,见证这一悲剧的事实。无论在地震学、地质学、建筑学还是科学抗震救灾方面,它都有重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将见证当代中国人面对这一特大灾难表现出的特有的气质与崇高境界。将坚实而鲜明地记忆着中国人勇敢、坚韧、博爱、团结和神圣的生命情感。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文物部门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保存“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有代表性的地震遗迹,供今后科学研究和人们纪念。
       中国博物馆学会秘书长袁南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国家领导人到文化学者,从有关部门到普通民众,对待构建博物馆的一致共识说明,我们内心的情感需要表达和寄托,特别是面对这么大的灾难,需要不被忘却的纪念!

       展示内容不局限于废墟
       据了解,世界上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灾难博物馆。人祸方面如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灾难博物馆、二战留下的奥斯威辛和毛特豪森集中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等;天灾方面的如意大利的庞贝遗址博物馆和唐山抗震纪念馆等。灾难博物馆不是展览痛苦,而是记忆着人类的命运及其表现出的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精神。它使人们认识自己,保持清醒,从中自警或自我激励。
       记者还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典型地震遗址、遗迹。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应当列入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
       法律界人士认为,在统一了构建认识和拥有了法律依据之后,怎样建设一座博物馆、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博物馆才是至关重要的思考。
       “我想汶川地震博物馆应建在地震原址上。在结构方面应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留下一块能够经典地显示灾难强度的废墟,二是一座式样独特的博物馆,三是抗震救灾纪念碑和遇难者人名墙。在整个大地震和救灾过程中,一切不能遗忘的实物与资料,都将在博物馆构成永远可视和可感的历史。”冯骥才建议。
       袁南征对记者说,构建一个博物馆需要经过完整的、科学的规划和论证,这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至于构建什么样的博物馆,要看实际情况和需要。也许有时一座纪念碑就能够表达情感和精神。“我个人希望此次构建的地震博物馆,能够体现综合性。既有缅怀和思念之情的主题,也要突出科技性和人文性,对地震的介绍和预防、对抗震救灾所体现出的精神力量,都应该有所涵盖。”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具体的方案必须要等到专家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后才能最终给出。”据悉,目前,各地文物局也正积极地进行文物征集,不仅仅是遇难者的遗物,也包括救援者、志愿者的救援工具等等。“我们希望这类物品越多越好,等到具体实施阶段时,让专家们去具体挑选。”童明康说。
       据了解,目前修建地震博物馆还在构思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博物馆体现的不仅仅是废墟,一些倾斜的、还未倒塌的房屋建筑都可能被包括在内,可以让以后的参观者亲身去体验当时的环境。为遇难者修建纪念墙也被纳入了考虑范围。预计修建的博物馆除了采集跟地震相关的资料外,还将吸取国际经验来进行设计。“比如模拟地震现场等等,让前来参观的人可以亲自体验地震震级,并可从中获得地震知识以及普及如何防御等等知识。”童明康说。

       更多细节尚须周密考虑
       国家文物局一位熟悉博物馆构建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制定的博物馆方面的法律条文,只有《博物馆管理办法》。这个办法比较详细地规定了博物馆建设、管理、服务等多项内容。在构建博物馆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文化遗产方面,还会受到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文件的规范。
       根据《博物馆管理办法》的规定,利用或主要利用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国有博物馆。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非国有博物馆。当记者问及此次构建博物馆的性质是什么时,这位工作人员说:“此次依据地震灾害构建的博物馆究竟是国家级还是地方级的,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都需要专家进行严格的论证和科学考虑之后才能决定。”
        袁南征则认为,如果构建博物馆,省一级就够了。“博物馆不宜大,关键是它的存在有意义。这样也方便博物馆的管理,因为博物馆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原则。”
        关于此次博物馆的名称问题也引起了许多人的讨论。有的人说叫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有的人认为应该叫中国地震博物馆,这样更能凸显其存在的意义。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说,博物馆的名称有可能是四川西北大地震博物馆或四川大地震博物馆。
        袁南征说,是否冠以“中国”二字,应该慎重。因为这要有全国性和代表性。
        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说,博物馆名称一般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特殊情况确需冠以“中国”等字样的,应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现在有很多单位、很多人已经开始为构建地震博物馆进行着准备工作,无论今后这座博物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无论它叫什么,在哪里建,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因为其中有我们最深刻的记忆!我们不止用它来记忆地壳的物理变动,更重要的是要记忆人们的精神,记忆中华民族的团结、坚强和勇敢,在记忆中能看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12: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设立“四川5.12大地震”纪念馆的设想

撰文:gwb555

       无论是震级、烈度还是波及的范围、造成的破坏,四川5.12大地震都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就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这样大的地震也不多见;甚至在世界上,高达8级的强地震也并不多。
       “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四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不遗余力地支援四川,全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团结,民族的凝聚力从未像今天这样强大。可以肯定,“四川5.12大地震”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必然留下极为厚重的一笔。
       为了让今人和后代记住共和国历史上这一重大事件,建议设立“四川5.12大地震纪念馆”。事实上,如今这一想法已经成为川人的共识,其具体的做法已经在讨论之中。我对建立这一纪念馆提出如下想法:
       一、纪念馆名称:建议其名称应为“四川5.12大地震纪念馆”。为何不叫“汶川大地震”而叫“四川5.12大地震”?这是因为从地震造成的破坏后果来说,汶川实在无法同北川、映秀相比。这次地震的震中是不是确在汶川?我不是专业的地震工作者,对此没有发言权,但从北川到映秀,确是破坏最为惨烈的地区。所以不以“汶川”命名,应是合理的。以地震发生的日期“5.12”命名,能避开这一争议。
       其二,5.12大地震涉及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四川,四川邻省、邻市都有损失,为何仍叫做“四川5.12大地震”?这是因为这次地震的震中确在四川,其它省市只是遭受了池鱼之殃。
       二、纪念馆设在何处?我想选项址时应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纪念馆所在地应在5.12大地震中有代表意义,二是还要考虑到今后人们参观凭吊的便利。就第一点来说,遭受破坏最惨烈的北川当然是首选。但考虑到北川须异地重建,且将来的新北川仍位于交通相对闭塞的地区,外人参观凭吊相当不便;所以我建议将纪念馆设于成都。其原因一是因为成都交通便利,国内外的人员来川多是先来成都,将纪念馆设于成都,便于外省市及国外游客参观。其二是成都也是受灾地区之一,5.12大地震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的都江堰市,从行政规划上来说就属于成都。所以纪念馆最设于成都,较为合理。
       将5.12大地震纪念馆设于成都,并不排斥其它地区也应建立相应的纪念设施。如新北川可建立5.12大地震纪念碑,老北川可保留有代表意义的地震毁损建筑物作为历史纪念;又如著名的汉旺钟楼也应保留,让钟上的指针永远停留在14时28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三、纪念馆的内容,大家可以各抒己见。我认为,纪念馆内应仿照美国的“越战纪念碑”,设立罹难人员名单。为表示庄重,罹难人员名单(包括失踪人员)应刻于黑色花岗岩上,让后人永远纪念。
       四、在纪念馆的建立尚未有定论时,现在就应着手搜集有纪念意义的资料。如献血人员填写的表单,捐赠钱物的收据,以及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的救援、灾后重建的音像资料等等。这些东西现在到处都是,但时过境迁之后可能就难以觅得了,现在就着手搜集这些资料,很有必要。
       其它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补充。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14: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遗址博物馆专家:地震博物馆应落户北川

2008年05月29日 09:35 来源:成都晚报  记者 徐力

       昨日上午,“5.12”汶川大地震遗址博物(纪念)馆建议方案专家座谈会在蓉举行。综合地震、考古、建筑等理论,与会各方专家一致倾向地震博物馆选址北川,并建议尽快征集地震文物,保护地震遗迹,应重视灾后文化重建。省文物局表示,相关部门将立刻把专家建议形成报告,于近日上报省委、省政府研究。
  自社会各界提出修建地震博物馆的建议后,地震博物馆选址问题便引来了诸多关注。昨日,经过讨论,专家们倾向把地点定在北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北川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最大,目前已确定县城要异地迁建,这样原址能得到最大范围的保护,作为地震遗址博物馆,那些废墟、倾斜的房屋等等均能反映出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这一观点得到其他专家的认同。
  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彭晋川则从地震理论出发,更作出了充分解释。他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在“汶川—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安县—北川—平武—青川”这条长达300公里以上的破裂带上,主破裂就是从映秀到北川,大约有120公里,北川是地震破裂的中介点。“这样典型的地震遗址遗迹,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
  对于博物馆的修建方式,专家们认为修建一个中心馆,然后在300公里的地震破裂带上合理布局,选择有代表性的遗址、遗迹修建纪念馆、纪念地、纪念园等等。由此,他们提出,所有纪念场所的名称应该一致,前面统一为“‘5·12’汶川大地震遗址xxx”。
  来自深圳的独立策划人蒋敏带来了他在飞机上用两个小时做出的设计草图。在他的构思中,北川县城地震后的地貌完整保留,滑坡山体、飞落的巨石、泥石流、堰塞湖等均是遗址园的组成部分。在破坏程度较轻的地方,修建为生态保护区,与地震破坏的地貌形成对比。
  “要尽快征集地震文物。”专家们建议,目前已经开始清理废墟,如果不加快文物征集步伐,也许有些遗物就消失了。专家们建议,应尽快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制定《文物征集大纲》,并确定遗址点,以免一些遗迹在清理和重建中被破坏。专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进入各灾区遴选遗址、遗迹和遗物。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14: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博物馆还是缓建为宜

2008-05-29  来源: 广州日报  陆高峰

       26日,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大副主任李春寿介绍,北川将把目前整个县城保留原样,建成一个地震博物馆。李春寿表示,博物馆应该由政府控股,全部收入用于灾后重建和慈善事业(5月28日《新京报》)。
       建立地震博物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灾区政府的财政自给尚难以保证,根本无法承担建博物馆的花费。在当前救治受灾群众、恢复生产还有很多更迫切的任务需要政府操办、操心的情况下,地震博物馆还是暂缓考虑为宜。即便今后有精力、有物力建设了,也要防止地震博物馆被非公益性的商业利益所挟持。
       在当前全国很多公益性的场馆纷纷免费开放的情况下,北川地震博物馆显然不宜采取收费的方式来经营。因此,也就不存在“全部收入用于灾后重建和慈善事业”的说法。
       另外,地震博物馆也不宜采取吸引政府外商业资金的做法,商业资金的介入必然希望盈利以收回投资并获取利润,如此,即便由政府控股也很难保证地震博物馆完全用作公益,甚至还可能为获利而经营一些有损死难者尊严、有违纪念初衷的“项目”。如果把一个地震博物馆变成一个旅游景点或者是娱乐场所,那么,建立这样的“博物馆”可能在纪念效果上适得其反。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14: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时报: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座地震博物馆(图)

2008年05月27日 11:15 来源:科学时报  李晓明

  5月22日,再赴灾区的温家宝总理站在龙门山半坡回望北川县城,留下一句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当天,绵阳市有关方面向全球发出紧急倡议,征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方案和地震博物馆策划设计方案。倡议书说,希望全球有关地质、科普、旅游、文物、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及广大网民,为保留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实物见证贡献智慧。
  一时间,围绕地震博物馆的话题广受公众关注。

  各路民意倡言建立地震博物馆
  就记者掌握的资料,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较早提出“应该建立‘汶川地震纪念馆’”。
  5月19日,陶东风在博客中写道:应该以此为契机,建立中国的灾难反思制度和死亡者纪念制度。
  “每次重大的自然灾害、社会历史灾难之后,都应该建立相应的纪念馆以便人们进行历史的反思,悼念死者,激励生者,安慰前人,警示后人。”
  大约在同时,绵阳市文物局、博物馆就拿出了《征集“5·12”抗震救灾资料方案》,并于5月19日正式组建6个震灾文物征集小组紧急投入征集工作。目前,北川、安县、江油、平武、绵阳、媒体资料征集等6个小组已经分区域深入开展征集。
  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绵阳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提出建立北川地震遗址公园的设想。他建议在拯救生命和其他必须的工作结束后,不妨在原县城废墟上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地震遗址公园,并将其纳入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
  5月21日,刚刚结束在地震灾区考察回到成都的民间环保人士杨勇,带回了对于地震灾区灾害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杨勇表示,应该尽快将规划建设世界地震地质公园纳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
  岷江河谷刚刚形成的众多地震地质遗迹给杨勇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应将“5·12”地震灾区的标志性地区和岷江河谷地震遗址规划为世界地震地质公园,开辟为地震地质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的胜地。与周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遥相呼应,成为人类在大自然中抗争的永久纪念地。
  “当前亟待引起注意的是要统一规划,不要重蹈各地区各行其是的覆辙。”杨勇说。
  5月22日,学地质出身的总理伫立高地,眺望良久,眼前的北川县城让他神色凝重,许久他转身对当地的干部说,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强度最大、损失惨重、波及范围最广而且援救最困难的一次地震。要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各方民意最终将汇聚成政府决策,但围绕地震博物馆的各种讨论此刻才刚刚预热。

  地震博物馆该不该建?
  到底该不该建一座地震纪念馆,网友的意见可谓泾渭分明。
  赞成者有之。有网友建议,目前应该着手筹划地震纪念博物馆事宜,将有关地震的科学知识、本次汶川大地震的具体情况、破坏与损失的情况等,客观科学地介绍展示出来,给将来的人们有直接面对、回忆的机会,尤其是应该通过这个纪念馆将全国动员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及其对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振奋作用展示和传承下去。
  “震后重建家园时,一定要广征海内外最好的艺术家,设计出最佳的碑亭塑像,让那些地裂山崩关头无与伦比的人物和事件‘凝固’起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体现,留给后代,永垂不朽!”
  已经有网友开始思考建立博物馆所需搜集的资料清单,遗址、地图、影像、军队活动、志愿者、新闻报道……
  反对者也不少。持这一观点的网友认为,现在谈纪念馆还为时过早,现在应该把钱用到灾后建设上去,怎么帮助受灾群众在最快的时间内重建家园,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有网友说,纪念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考虑在网上建一座纪念馆。
  5月25日在网易论坛上的投票显示,1237名网友中有1204人支持建立“汶川地震纪念馆”,占总投票人数的97%,另有33人表示,“不支持,不会起任何作用”。
  有评论认为,在巨大的地震灾难面前,更重要的是一种理性反思的意识,在此意义上,纪念馆的建立就具有参照价值。然而,问题也许是,这一期待中的纪念馆是否仍然处于被“博物馆化”的危险之中?

  不仅仅是一座地震博物馆
  经历这场灾难,我们都经受了一次锻炼,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思想也得到了升华,更懂得如何为人民工作,温家宝总理曾这样对当地干部说。其实,这场人间悲剧又何尝不可以看作是对人性的擢升、对民族精神的洗礼。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这样一座博物馆,或许不仅仅是有关地质的、科普的、旅游的、文物的一座博物馆,它应该成为人们思考生命、拷问灵魂、发掘人性光辉的精神存在,并以此照亮我们这个苦难多艰的民族前进的道路。

  “多难兴邦”,温家宝总理如是说。
  地震是人类难以抗拒的灾难,它所带来的生与死的剧烈冲突,以一种巨大的悲剧性渗透到每一个人心中。5月18日,央视赈灾晚会创下收视神话,荧屏内外,泪光盈盈,让无数人感动的是浸透在苦难悲剧之中的超拔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大爱。
  悲剧的主角是普通人。生命在读秒中获救或逝去,被救者的欣慰、逝者的悲痛,都同样激发出人性中最原始的生命意识。灾难降临,所有的文明进步顷刻间变为灰色,陷入困境的人们忽然发现自己置身于生命最原始的境地,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无所援助。但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绝境中生命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72小时,164小时,196小时……震后救援中,一个个生命奇迹被创造出来,幸存者、救援者……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尘世生活中被遮盖的生命的崇高意义顿时显露出来,闪耀着夺人心魄的光芒。
  无数的志愿者奔赴灾区,他们为这种精神所鼓舞和驱动,他们挑战自身极限、体验困乏苦行的种种救援努力,同样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体认。
  救人者亦自救,助人者亦自助。在灾难这种特殊的悲剧性境遇下,心灵涤荡纯洁,人们彼此温暖,重新拾获生命的意义,民族精神也在此相遇、升华,大爱无间,生生不息。这样的时刻应该而且必须被铭记、被传承,这就是人的历史、民族的历史,穿越这样的节点,我们才能从过去走向未来。
  灾难的记忆总是不快的,人们也总是本能地选择遗忘,但是只有一类超越灾难的精神能够带领我们不断前进。我们需要的地震博物馆,正是这样的精神载体,它不仅仅是建立在一堆废墟之上,它还存在于人们的内心里,不会随时光流逝而湮灭。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19: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博物馆今日开始选址 征集各种地震文物资料

编辑:周小林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建立地震纪念设施缅怀遇难同胞,记录地震巨大破坏性和全国军民团结一心抗震救灾事迹已成为各界共识。将汉旺钟楼建成地震永久纪念地、在北川县城废墟建立地震博物馆……各界人士和相关政府都提出不同的设想。
       在汶川大地震涉及的300公里长龙门山断裂带根据实际情况修建地震纪念碑、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重点在一头一尾(即汶川和北川),地震纪念设施布局将形成一个整体,规划和建设要对后人负责,经得起历史检验———四川省文物局昨(2日)日召开汶川大地震遗址博物(纪念)馆、纪念地前期准备及地震文物征集会,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徐荣旋表示,他们将组织专家从今日起用三天时间赴都江堰、绵阳、绵竹、青川等地考察地震遗址、博物馆选址。

      选址
       点线面串成整体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建立地震纪念设施缅怀遇难同胞,记录地震巨大破坏性和全国军民团结一心抗震救灾事迹已成为各界共识。将汉旺钟楼建成地震永久纪念地、在北川县城废墟建立地震博物馆……各界人士和相关政府都提出不同的设想。徐荣旋昨日表示,地震纪念设施修建要注意点线面的结合,不是每个地方都修一座博物馆,而要根据情况进行规划。目前总体的原则是根据实际情况在汶川大地震涉及的300公里长龙门山断裂带修建地震纪念碑、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重点在一头一尾(既汶川和北川),地震纪念设施布局将形成一个整体,展示汶川大地震的历史面貌,规划和建设不能浪费,要对后人负责,经得起历史检验。
    据悉,此前各地专家还提出,要着眼于建成世界一流的灾难性遗址博物馆,为下一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基础。

      征集
      10万件不觉得多

       “就算征集到10万件地震文物资料,我也不会觉得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高大伦对地震文物征集工作非常急切,他认为文物征集也需要志愿者,“比如学校废墟里的书包,我们不但要保留书包,还要记录书包的主人在地震中的遭遇,让每一件地震文物资料背后都有一个详实的介绍,而这需要大量的工作。”
       文物局专家认为一切与地震相关的资料都有可能作为文物收藏,专家整理了主要涉及的几个方面,比如有关地震的见证物,包括图文资料、在废墟中的书包、遇难者遗物等;还有就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见证物,包括解放军、武警、志愿者赴灾区救灾的实物资料,各种标语等……“我们的要求是先收集上来再说,以使得我们收集的东西能全面反应汶川大地震和抗震救灾过程。”据悉,包括省文物局、地震局的专家将组成考察组于3日至5日赴都江堰、绵竹、什邡、绵阳、青川等地进行地震遗址、博物馆选址考察。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14: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坝州关于开展灾后文物保护和征集工作的通知

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开展灾后文物保护和征集工作的通知

阿府办函〔2008〕137号
各县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我州震后文物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根据省文物管理局《关于征集“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有关文物的紧急通知》(川文物博函〔2008〕54号)和《关于做好文物保护单位震灾损害调查的通知》(川文物保函〔2008〕52号)的要求,州政府决定立即开展地震文物征集和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5·12”特大地震文物资料收集工作
  “5·12”汶川特大地震文物资料的征集对象包括:有关此次地震的见证物、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见证物、国际援助见证物、重建家园见证物、在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见证物、反映地震灾害及抗震救灾的其它实物、资料(具体收集内容见:“5·12”汶川特大地震文物资料征集大纲)。地震文物的征集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各县、州级各部门在开展征集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捐献。各县负责本县地震文物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州级各部门收集的地震文物统一交州文物管理所收藏,由州文物管理所登记造册,建立专门的藏品档案。

  二、馆藏文物损毁情况调查和转移工作
  全州共有942件国家珍贵文物,其中,汶川、茂县馆藏521件,占总数的50%以上。为防止造成再次损坏,汶川、茂县应予以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对馆藏文物进行清理调查,摸清所有馆藏文物的损毁情况,并登记造册,编制一览表,同时将藏品打包装箱,做好安全转移工作。

  三、文物保护单位损毁情况调查和抢险加固工作
  目前,我州灾后重建工作已启动,为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重建规划中,各县要迅速开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损毁情况调查工作。调查应对文物的受损程度进行科学评估,评估分为全部损毁(全部塌毁的);严重损毁(局部坍塌或存在结构安全隐患的);局部受损(局部受损无结构安全的)。各县要提出相应的保护维修方案(分为原址恢复重建、修复、抢险加固维修、修缮)。对濒临垮塌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物建筑,应立即采取临时抢救性保护措施予以抢险加固,以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文物造成再次损害。

  四、组织领导
  震后文物保护工作上尊祖先,下荫子孙,对我州民族文化的传承、文化旅游、对外宣传、经济建设、社会进步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州政府成立了州“5·12”震后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各县也要成立的相应机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州文物管理所负责对各县的业务指导,主动省文物管理局专家组联系。

  五、时间要求
  (一)“5·12”汶川特大地震文物资料征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征集成果按周报和月报的方法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周报时间:每周五18:00时前。
  月报时间:每月30日前。
  (二)馆藏文物损毁情况调查和转移工作、文物保护单位损毁情况调查和抢险加固工作务必于6月30前结束,并形成调查报告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各县于6月8日前将本通知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州文化局联系人:田雨,联系电话:13618148413;州文物管理所联系人:邓勇,联系电话:15082509500。
  特此通知。


  附件:1.阿坝州“5·12”地震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5·12”特大地震文物资料征集大纲



                      二〇〇八年六月六日


附件1
阿坝州“5·12”地震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刘文芝   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副组长:冯青龙   州文化局局长
  成 员:乐宏成   阿坝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      
      马平章   州发改委副主任        
      夏 拉   州民政局副局长        
      胡昌明   州财政局副局长            
      何德荣   州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邓基铭   州规划建设局调研员   
      朱燕菊   州交通局纪检组长           
      俄基甲   州水利局局长           
      龙明富   州林业局调研员         
      巴 桑   州文化局副局长           
      梁敬魁   州广电局副局长           
      郎 卡   州宗教局局长            
      泽斯登   州文化局助理调研员        
      陈学志   州文物管理所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文化局,冯青龙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5·12汶川特大地震”文物资料征集大纲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空前的损失和灾难。汶川大地震使我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小金县等7个县受灾特别严重和严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最为悲壮的一次救援行动。举国上下,从中央到地方,从人民军队到普通百姓,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为了真实地记录“5·12”汶川大地震的历史画面,缅怀遇难同胞,歌颂英雄,警示后人,同时也为将来的地震博物馆陈列、展览、研究提供文物资料,特向社会征集本次地震文物资料。征集的有关实物、资料包括:

  一、有关此次地震的见证物
  1.反映地震对自然、地理、环境破坏的典型遗迹、遗址(做好保护和登记)。
  2.反映地震对道路、交通、水库、建筑物、文化遗产等不可移动物体破坏的典型实物、资料。
  包括灾难现场惨烈场面的各种实物资料;有关单位、城市“天网”、市民等拍摄的地震瞬间画面;学校、医院、政府机构、居民住宅等垮塌后校牌、队旗、书包、用具、生活用品、遇难者遗留物;地震后山体滑坡砸坏的汽车和其它交通工具等;震后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的挂钟、座钟、落地座钟等。
  3.反映地震对人类生命破坏的典型实物资料(身体和心理破坏)。
  4.反映此次地震的有关科学研究资料。包括地震专家开展地震和余震预测、研究等工作的有关工具、报告、资料等。

  二、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见证物
  1.反映从中央到地方,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抗震救灾的实物、资料。包括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关于抗震救灾的各种文件、通知、公告、批示原件;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地震灾区抢险第一线时使用过的用具、用品等实物资料、以及群众表达感激心声的实物、资料;各级党委、政府抗震救灾的典型实物、资料;各相关部门深入灾区制定、指导救灾的相关实物、资料。如水利专家勘察、监测堰塞湖、大型水库等的实物资料等。
  2.反映人民军队等力量全方位投入抗震救灾的实物、资料。包括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人民警察等奔赴灾区抗震救灾的相关实物资料。如交通工具、相关设施、服装、施救工具、旗帜、标语、签名等使用过的物品。
  3.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对灾区的关注、救援及灾区群众自救的各种实物、资料。包括反映各地救援队、医疗队、卫生防疫、电力、通信、水利等在灾区实施救援的各种实物资料,如救援者的服装、手套、医疗器械、旗帜、标语、签名等。
  反映各地志愿者在灾区参与救灾的各种实物资料。如背心、丝带、旗帜、标语、签名等。
  反映全国人民捐款、捐物的各种实物、资料,如政府及民间救援组织开出的捐款收据、捐赠存单、证书、捐款箱等、登记资料。
  反映全国各地支援灾区的各种实物资料。如标有救灾名称的纸箱、捐赠物品清单、旗帜、标语以及运输捐助物品的交通工具等。
  反映灾民安置点、救助的相关实物、资料。反映灾民和被救者表达感激之情的有关实物、资料。
  反映社会各界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典型实物、资料。

  4.各种媒体登载的地震灾情及抗震救灾报道。
  国内外、省内外、州、县各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站等各类媒体对本次地震的报道实物、资料。
  反映本次地震的歌曲、诗词、散文、书画等文学、艺术作品;有关赈灾晚会、义卖会、慰问演出等活动的实物、资料。
  5.2008年5月19——21日,全国哀悼日。
  反映2008年5月19至21日,“全国哀悼日”期间全州人民纪念遇难同胞的活动实物、资料。

  三、国际援助见证物
  1.反映境外媒体的关注及各国政府机构的慰问电、慰问信等实物、资料。
  2.反映境外各种救援、医疗队的有关实物、资料。
  3.反映境外各种捐助活动的实物、资料。

  四、重建家园见证物
  反映灾区重建的有关实物、资料,包括有关部门对灾区重建的文件、规划方案、设计方案等实物、资料。

  五、在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见证物
  1.地震灾害幸存者和死难者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见证物。
  2.军队、医疗机构、自愿者、境外机构救援人员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见证物。

  六、反映地震灾害及抗震救灾的其它实物、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3: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川启动“5•12”地震文物征集行动

新华网成都6月15日电(记者朱立毅 林艳兴)

        为给子孙后代留下灾难的宝贵资料,北川羌族自治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前正式启动“5·12”特大地震文物征集行动,为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准备充足的实物展品。
        此次地震文物征集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地震灾害方面的自然见证物;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见证物;国际社会援助的见证物;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见证物;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反映地震灾害及抗震救灾的其他实物、资料等。
        为保证地震文物征集工作顺利开展,北川及时成立了“5·12”地震文物征集工作领导小组,并已经组织人员到各乡镇、各单位开展文物收集工作。这个领导小组表示,为保证地震文物的完整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进入地震遗址进行文物征集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11: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5·12地震博物馆将享受最高文物保护级别

编辑:周小林

  5月22日,再赴灾区的温家宝总理站在四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县城外的一块高地上,眺望这座曾经山清水秀,如今满目疮痍、一片废墟的县城时,留下一句话:“我们要再造一个新北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6月5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透露,针对建立四川“5·12”地震遗址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已牵头组织四川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召开两次专题方案论证座谈会,以便将具体意见和建议尽快纳入四川省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对地震遗址博物馆将给予最高的文物保护级别。”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和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是较早提出“建立地震博物馆”的一批文化学者中的两位。冯骥才说,地震遗址博物馆首先是要见证这一灾害的巨大破坏力,见证这一悲剧的事实,无论在地震学、地质学、建筑学还是科学抗震救灾方面,都有重要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将见证当代中国人面对这一特大灾难表现出的特有气质与崇高境界。它将坚实而鲜明地记忆着中国人勇敢、坚韧、博爱、团结和神圣的生命情感。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伟大的精神创造。博物馆能将其珍藏,使其发扬。”
  陶东风同样认为,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历史灾难,在过去之后都应建立相应的纪念馆,以便人们进行反思,悼念死者,激励生者,安慰前人,警示后人。陶东风清楚地记得,2003年他在华盛顿参观越南战争纪念墙的时候,看到墙上刻着5万死亡战士的名字,有些还有简介和照片。“我感到很震撼,这些直观出现在你面前的名字和图片,与5万人这个抽象的数字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这是生命,不是数字。”
  针对各界关注的“将来的地震遗址博物馆会否变成旅游场所”话题,单霁翔强调,地震遗址博物馆不是旅游场所,它是保持历史纪录的文物,也是供人们寄托哀思的一处纪念地,该博物馆除保护好北川县城地震灾害遗址外,还可能包括汶川、都江堰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震后场所,以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地震遗址系列。地震遗址博物馆将在尊重当地文化、历史传统基础上,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建成后,一方面要发挥地震科研、宣传教育作用,一方面也要为今后防灾减灾、建筑抗震设计等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
  单霁翔同时坦称,地震遗址保护在我国是个新课题。“相对于土遗址、砖石结构和木结构房屋遗址而言,以钢筋混凝土废墟为主体的现当代建筑保护难度非常大,因钢铁易锈蚀,会造成这些遗址建筑寿命缩短。地震遗址的救灾保护,要像考古工作一样,一点一点地清理,国家文物局将给予地震博物馆最高的文物保护级别。”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张廷皓还建议,意大利的著名世界遗产——庞贝古城,就是因火山爆发而保留下来的完整城镇,因“5·12”大地震而永久定格的北川旧县城也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资质,我们可以将其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3-29 22: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