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53|回复: 0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强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7 22: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邓海建 编辑:周小林

中共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胡锦涛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正如来采访十七大的德国《我们的时代》记者默尔金所说“我对政治报告中提到的环境话题十分感兴趣”一样,民众同样对首次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的“生态文明”概念新鲜而欣喜。《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式之一,“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关系”。以前,不少地方将单维GDP视为发展全部要义,将重化工业过度发展作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代价。在生产力水平偏低的事实语境下,“物质中心”的理念是可以理解的,但面对工业文明后带来的环境危机、资源乱象,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难题,党和国家越来越意识到:只有“生态文明”,才是全体人民享受一切文明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生态文明”是世界文明的和谐音。自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并讨论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以来,全人类齐心保护环境的舞台次第展开,环境保护运动——由群众性运动升华为政府作为。伴随着人们对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深入、以及对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的焦虑,“科学发展”的思潮应运而生。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不再是征服或主宰的关系,而是一种全球性的共生共荣。因此,意大利《共和报》驻京办的首席记者拉普尼说:欧洲国家对中国在环保中担任的角色越来越关注,污染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很难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关键环节。
  其次,“生态文明”是人本主义的温情宣言。生态文明的另一层主旨是“绿色价值观”,人的发展与价值的实现,都需要按生态法则组合或运转: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人,不可能是世界的中心,永远无法摆脱生态法则的支配。数个世纪以来工业资本主义所泛滥的个人本位、放任竞争和无限度聚敛财富,本质上是鼓励无序扩张,结果不但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也破坏了政治生态平衡,最终异化了人本旨归。生态文明,就是在发展模式上关注自然而绿色的人、在社会关系上关注多元而平衡的人、在政治构架上关注民主而自由的人、在国际关系上关注和平而多赢的人。
  最后,“生态文明”更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强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我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优势的生态文明,人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丧失了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与理想危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而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上。生态,既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是检阅科学发展的刚性试纸。
  中华文明虽曾为工业文明的后到者,但其基本涵养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高度一致。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的“生态文明”再次印证了党与国家在社会发展道路上的进取与创新。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3-29 07: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